怀揣着对中医药的无限热爱和憧憬,我一步步地在科研的征途中探索和前行。当我得知自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那一刻,心中涌出对硕士阶段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不仅是对我以往不懈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的动力。
从本科阶段到硕士阶段,我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到中药的炮制、鉴定与质量控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硕士课题组依托张世臣名老中医工作室,立足经典理论,致力创新实践,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将古籍本草经典学习融入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追本溯源,读本草、问临床、做研究,日常也会在组内分享本草学习成果和本草诵读,作为编委我也参编了专著《本草经典导读》,这些都使我更能理解中医药学中深藏的奥妙,建立中医药科学思维。
砥砺前行,笃志研学。在实验室中,我沉浸在药材的香气中,感受它们内在的生命力,也逐渐掌握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中药成分、评估药效的方法,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中药学的理解,也让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阶段我的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中药炮制机理的探讨与研究。以中药的炮制为研究基础,探讨大黄炒炭前后化学成分、药效作用及药理基础的变化,以血栓炎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为研究对象,通过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确保和提高大黄炮制后治疗血栓炎症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针对大黄炒炭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变化进行研究,明确药效最佳程度饮片,并通过红外光谱快速鉴别饮片,为中药炮制后的临床合理应用和血栓炎症及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在研究动物药效作用的过程中,我也曾遇到挑战和挫折。动物成模率不稳定,多次实验结果均不理想,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也曾一度低落。但面对困境,我没有放弃,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问题,调整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条件,无数个日夜,反复试验,不断尝试。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在持久的科研工作和努力下,我共参与发表了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共一作者论文5篇,包括SCI论文3篇和T1中文核心论文2篇。
除了课题的研究,我也积极参与课题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申报与研究,协助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助力产学研结合。看着团队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也让我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回头看过去和生活,这一路都在成长,从当初什么都不会,到现在即使不会,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一路除了自己的坚持,也很感谢我的导师董玲研究员,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自信和意义,让我可以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怀揣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心中地理想彼岸奋勇前行。或许路途遥远,或许荆棘丛生,但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终有一天,我们能登上那座远山,收获人生的果实。
在科研之外,我也积极投身实践,始终不忘传承与发扬中药文化的使命,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完成自育、自悟、自强。我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及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健康知识宣讲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向师生及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讲述中医药背后的故事,激发更多人对中药学的兴趣与热爱,累计志愿时长达200多小时。我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协调处理课题组事务并担任研究生三助,协助老师处理管理事务及资料整理等,提高了自己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责任与使命并存。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行稳致远,追求卓越,愿始终坚守北中医品格,继续努力,不辜时代所托,不负青春韶华,继续怀揣着对中医药学的热爱与敬畏,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专注于学术探索,让青春在科研的征途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