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大三学生了。回望走过的这段时光,我始终秉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态度,以积极乐观,自强奋进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无论是在科研的象牙塔内,还是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我始终怀揣梦想,坚持不懈,走出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在思想的广袤天地里,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宛如一颗星辰紧紧追随着璀璨的北斗。我积极地学习党的政策与理论,似智慧的火种,点燃我内心对理想信念的炽热追求。我怀揣着赤诚之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 2024 年 6 月,顺利通过党课考核,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我定将矢志不渝,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担当。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自己的学科内发光发热,为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在校园的一方天地里,我也积极投身于院内事务。在 2023 - 2024 学年,我担任院学生会宣传部干事,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为学生服务工作添砖加瓦。每一次宣传活动的策划,每一次推送的设计,都凝聚着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深知,这是一份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事业,能为同学们带来便利,便是我最大的满足。
在科研的全新征程中,我保持热情,一往无前。一切的探索,皆始于对未知世界那纯粹的好奇与渴望。我满怀热忱地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补救细胞壁 β - 1,6 - 葡聚糖合成缺陷” 的研究中。研究新课题宛如开发一块神秘的宝藏地,充满了未知的迷雾与挑战的荆棘。在这片探索的领域里,我如同一株渴望成长的幼苗,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一次次实验与研讨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协作,我们成功揭示了白色念珠菌在特定药物影响下的生存状况,以及药物作用的机理,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严谨的实验设计与深入的分析。我有幸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微生物学报》上发表了题为 “表达 GFP/mCherry 白色念珠菌的构建及其在与巨噬细胞互作中的应用” 的论文。这篇论文阐述了如何利用荧光技术改造白色念珠菌,并以改造菌株为基础观察其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为药理与免疫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微观世界中那些细胞甚至分子间的互动。这篇论文的发表,它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庄重认可,更是一场对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华丽礼赞。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它宛如一位忠实的伙伴,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每一次数据的分析、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也孕育着我思维的创新之花。这份成果,已成为我生命中熠熠生辉的里程碑,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无畏艰难险阻,继续勇攀高峰。在那学术的崇山峻岭间,我将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去追寻那闪耀在巅峰的真理之光。它让我坚信,只要心怀梦想、不懈努力,定能在学术的浩瀚星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研究的真谛。我作为负责人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们团队的项目“姜黄素对白色念珠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荣获市级立项。该项目旨在探索天然化合物姜黄素对病原性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药理机制,不仅对于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实现“老药新用”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姜黄素影响白色念珠菌菌丝生长的潜在靶点,在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用药参考方面向前迈进,为探究姜黄素抑制念珠菌药理机制提供新的范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了撰写项目书、构建研究思路、开展实验的能力与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首来时路,我已产生了巨大的蜕变,在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勤奋下,在恩师的教诲与勉励下,在挚友的陪伴与鼓励下,我已从入校时的青涩懵懂变得坚韧而独立。在未来的求学生涯与人生旅程中,我将以谦逊进取的态度继续虚心学习,牢记“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怀揣梦想,坚持不懈,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