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天地» 榜样力量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张崇豪

张崇豪生活样照.jpg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将走完研究生岁月,三年里,有欢笑、有泪水,有迷茫与困惑,但始终不变的是坚持和奋斗。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生活的洗礼,我逐渐成长,最终收获了成长和自信。现在的我,自信乐观、勇于探索,坚忍不拔,乐于奉献。我坚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022年至2025年,许多事情发生,又逐渐隐入尘烟。而我也开始了坎坷的求学之路。研一入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初入科研领域的愣头青。本科专业作为中医学的我,对于基础科研工作还有些迷茫。陌生的实验仪器和分子生物学知识,让之前专注于中医临床的人,仿佛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相较而言,药学相关的同学本科有相关实验技能基础,更加熟悉相关的仪器及实验步骤,很容易就上手开展相关研究。而同时的我还在匹配不同枪头和枪头型号的区别,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

从中医学到中西医结合基础,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知基础薄弱的我,为了能赶上实验进度,如饥似渴的学习分子生物实验及免疫相关知识。几乎每天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师兄师姐做什么实验都主动跟着,从动物实验到细胞实验,记录每一个实验步骤。分子实验从基础的WBPCR开始做起,失败一次就认真检查原因,重新再来,决不放弃。主动承担枯燥的插枪头任务,逐渐熟练,甚至在课题组的趣味插枪头比赛中获得冠军。我从一点一滴逐渐学起,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中。随着时间推移,别人看来苦燥的科研学习生活于我而言忙碌而又充实,可谓乐从中生,趣味盎然,我一路学习、探索,也在不断收获: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自信。此外,我也没有放下原专业的知识,在研二期间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

在不断的改进中,我的实验水平逐渐提高,也开始逐渐探索自己的课题方向。研一的时候,我进行了citespace对于结肠炎相关的计量分析,发现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癌转化研究领域中,黄芪多糖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聚类。正好师姐也在探索黄芪多糖的相关作用。我跟随她一起做动物及细胞实验。从师姐这里学到了很多实验操作及无菌操作意识,如何规范实验笔记等等。最终收集实验数据,接触并学习科研绘图软件。并第一次尝试投SCI论文。虽然英文写作起初困难重重,机翻僵硬,刚开始被老师批评。于是开始借助各种工具学习英文写作,并且不再一键接收所有老师对文稿的修订,而是将导师的每句修改截图,并对比之前的表述。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跟上老师修改思路,经历了多重审稿人意见,终于成功发表1篇学术论文(共一;JCR1区)。其后更是由单一成分的研究逐渐进阶到对中医经典方剂,例如葛根芩连汤和乌梅丸方在结肠炎中的运用研究,逐渐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方法,并以独立一作身份成功投稿录用中文核心文章。时至今日,我也一直走在结肠炎领域的研究路上不断前行。

师兄师姐带我入科研的大门,导师引领我科研的方向,实验中还有同门的鼎力相助,让我收获和成长了很多。因此,我也想成为那个拿伞的人。在积累了一定的实验和科研经验后,我积极帮助本科生的科研的工作和想法,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书的修改,制作答辩PPT,罗列大纲,突出重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并获得了校杏林杯三等奖和挑战杯优秀奖的好成绩。此外,为了帮助更多的同学,我参与了老师教育课题的研究,通过改善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相关工作也发表了一篇教学论文(共一,JCR1区)。我坚信“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更是在帮助自己。

从临床之路转到科研之路,其中的历程已如雨后天晴。我时刻以孙思邈对“大医”要求来规范自己,时刻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回首研究生三年的生活,我已产生了蜕变。在数年的学习中,我通过不断磨砺,思想渐渐成熟,性格更加坚毅,具备了作为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知识和思维。导师经常鼓励我们要做“临床科学家”,尽管这好像是一条更为困难的路。但是当真正走近之时,才发现两者相辅相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之路都是相通的,所走过的路也成就了不一样的我。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路在脚下,只管坚定向前。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

也许更为诱人

因为它充满荆棘,需要开拓;

那天清晨这两条小路一起静卧在

无人踩过的树叶丛中

哦,我把另一条路留给了明天!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